那些在成都开店的年轻人,后来怎样了?
如果你对成都稍有观察或体验,就能发现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很热衷于在街头开店。
这种“习俗”是不是延续了老成都的茶铺、苍蝇馆子?虽然它们样貌很不一样,但确实有很多人认为,正是成都特殊的“街头文化”催生了若干这样的小街区和小店。
总之事实上,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,他们在玉林、少城、九眼桥、望平街挨着挨着开店,在成都太古里外围一圈一圈开店,寻找不知名的老街巷开店,身处疫情期间也毫不停歇开店,每个月都开一批新店……
一筑一事对此颇有发言权,我们从2014年开始,就在这些店里来来去去,看他们的店长什么样,跟老板聊天,打听他们开店背后的逻辑,琢磨去店里消费的人的习惯。
七八年下来,年轻人开店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“显学”……
这一期,我们就通过多年的文章精选,来聊聊成都年轻人开店的故事。
Regular聚集了成都开店王子?
成都最新最酷的小店合集,当属南门大源的Regular,不久前我们做了一个汇总。
“作为一座公园式综合体,这套全新‘组合拳’一出,便迅速击中了当下喜欢享受生活的年轻群体。开业不到半年,源野已成为各大社交媒体上的打卡宠儿,也成为具有城市影响力的文化生活地标。”
点击图片阅读
这里有网红品牌%Arabica,有韩国、上海来的造型店by miga,有北京来的主理人开的欧包店“面包会有的”,更有成都几个开了好几年的“老店”,比如UID Café、烂李子、十域、Saucerful(Raw Heart是第一家)、CLAP……
在荒石公园挑选植物标本的顾客 / 摄影:Simon一筑一事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荒石公园,2010年创办,两位主理人开了艺术工作室与精品店结合的先河,是真正意义上创新的店,也是最能体现成都的这种“我行我素”气质的店。
成都人开店术!
我们曾用好几篇文章探讨为什么大家热衷在成都开店,早在Regular亮相前半年,我们与Regular曾一起发起一个话题:2020年成都“韧性指数”报告。
“我们将成都看作一个内容多元、储存量大的文件包。RGL则是扩展成都‘城市气质与精品生活方式’的输出格式……过去十年,关于成都的新潮、创意、活力与其营造的城市意志,像研究话题般在不同的场合被频频提及。”
点击图片阅读
文章里有大量关于成都街区和小店活力的指标、数据、案例,尤其是针对疫情局面下,成都逆势而上的商业活力,让人叹为观止。
成都现象之下,仲量联行、第一财经等等都再次加入了“蓉吹”行列,里面提到的多个店铺名字,正是半年后亮相的Regular中的主力。
玉林的一介·巷子里成为广受好评的社区公共空间 / 摄影王高兴
2021年4月,我们还有一篇文章,针对成都主理人的一次不完全调研,产出了一个非严肃报告。
点击图片阅读
“前不久,一筑一事聚焦成都,以这座新生活方式代表城市中的主理人为调研对象,从中随机抽选了100位作为对象,发起了一项有趣的调研,根据六大维度,形成了一张“成都生活方式主理人画像”。
「调研样本中,生活方式小店类型涵盖餐厅、咖啡馆、酒吧、杂货铺、酒店/民宿、面包店、书店/咖啡餐厅复合业态、买手店、家居店/生活馆/画廊、手作综合体、花店、摄影工作室、动画工作室、装置艺术工作室、影视公司、刺青店、婚纱店、城市营地、甜品店……等类型。」
除了硬核的数据,还针对人们普遍好奇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采访,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。”
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崛起,可能源自3000个主理人的崛起。与传统开店不一样,如今这些的实体店背后,其实是这座城市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,而这些空间的老板更是某种生活方式的代言人。
醒食成为成都最有代表的社区面包咖啡店 / 摄影:小枝ICYWORKS
这篇文章能让我们看见这些小店背后的“个体户老板”(现在叫主理人)大概是些怎样的人群。
主理人,aka个体户/老板/店主
曾经我们有篇关于华西坝大学路改造后小店的推文,留言竟然聚焦在“为什么这些店主的抬头要自称主理人”?
有些人很反感这种称谓,觉得装,另外一些人则觉得那些反感的人莫名其妙、固步自封,也是装。
这些开店的主理人,到底在想什么,做什么,葫芦里“装”着什么?跟过去的个体户老板一样吗?
点击图片阅读
“‘小店’往往深入社区、规模适度,最重要的——它们都是某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极致化呈现。
小店是如何改变街区与生活方式的?它们的能量从何而来?
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成都的無早、醒食、慢作和一门社这四个独立品牌,试图从它们的发展以及所在街区的变化中,找到一些答案。”
文中提到的四家店的主理人,有独立出版物的资深选书人,有留学归国者,有大型企业的管理者,有广告公司的创业者,也有新锐建筑师。
慢作厨房 / 摄影:Simon©一筑一事
他们跟三十年前的街头个体户老板,会是一样吗?有相同,更有不同。
点击图片阅读
我们去年的新书《一筑一事:成都》发布时举办过的系列沙龙,邀请到几位主理人在新山书屋聊了聊:
“在这些从未停止生长和进化的地方,开一家有温度的小店,是种什么体验?”
据说现场有人落泪。
他们赚到了吗?
如果你很关心这些看起来像是“神仙生意”的店,到底经营情况如何?有没有赚到钱?那就需要更深入去了解开店背后的逻辑和市场。
如2015年开第一家店的醒食The Sense,我们的“空间志”栏目其实探访过很多店,六七年过去了,回翻这些推文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。
它们中的一些消失了,一些存活了,但这些人大都依然“年轻”,依然在各自的领域活跃。
点击图片阅读
点击图片阅读
点击图片阅读
醒食后来开到了太古里、来福士,Shin House的现场后来接待过综艺节目,Le Select也开了分店。
無早春日市集 Rosa 在现场请朋友们喝無早自出品的鲜酿桂花 / 图片由無早提供
他们中做得特别成功的几位,我们还写过专访。确实不是所有主理人都会赚钱,虽然他们一定都对自己的店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能讲得头头是道。
点击图片阅读
sasa开过的亲家dear home、塔未和现在的那个房间,经营情况都很好,采访后我们认为,优秀的主理人,把生活、方式、产品、市场都看得很明白。
是不是“内卷”了?
最近很火的“内卷”概念,完全可以用在成都的新店上,但他们好像乐此不疲,甚至觉得好玩,就像一场party。
点击图片阅读
点击图片阅读
点击图片阅读
点击图片阅读
点击图片阅读
点击图片阅读
点击图片阅读
小店类型的几大件,茶、咖啡、酒吧,看看成都人是怎么玩的?还有一些新的类别,之前并不知道。
白房子Shin House的一角,摄影:牧之一筑一事
云游完这些店铺,不论是开店还是逛店,都大概有数了。
一座城市,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小店和这些主理人,而变得面目清晰。虽然有人会说同质化、网红化的病灶,但要做差异化、在地化,一定也绕不开若干个这些小街巷上的小阵地。
如果你不认同现在的店,大可以自己开一家店,主张你的生活方式。
成都主理人,平面设计©ZSDC
💡
欲了解更多
关于成都开店的故事,
可以在我们的“号内搜”
输入各种关键词。
欢迎留言探讨,
也欢迎加主编微信私聊。
主编:牧之
副主编:忧忧
编辑:慧莹
撰稿:牧之
图片.:详见图注
设计:龙龙©ZSDC